好消息是大家遇到的都只是小股敌军,规模仅仅只有几十人,所以对方很快被夏军驱散。
但能碰到敌军,那就说明敌军已经在尝试返回防线了。
并且枪声可能已经吸引了敌军大部队,因此在这里多停留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然而等战士们走到掩埋遗体的两处地方后,又遇到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此时距离烈士们的遗体被掩埋已经过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以“白眼狼”境内的温度和这么长的时间,烈士们的遗体早就出现了严重腐败。
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况,领头人一咬牙,决定就地火化烈士们的遗体,带着战友们的骨灰回国。
随后部队开始收集木材,并慢慢将战士们的遗体挖掘了出来。
部队冒着被敌军包围的风险,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处理完了108位烈士的遗体。
小心的将烈士们的骨灰装入收尸袋,并一一标注上烈士们的名字。
随后这支小部队完成了收敛遗体的任务顺利回国,而这108名烈士,最终也被葬入了烈士陵园,魂归故里。
这让刘之野内心欣慰不少。
…………
战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给予表现出色的个人与集体进行表彰。
像葛小虎、钟兴国、黄光荣、刘本明、谢云龙、于国华、谭红军……烈士王鹏、刘述良……等等英雄事迹还上了报纸,一时间成为了全国都知晓的大英雄。
这一战虽然短暂,但是战争强度一点位不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
于国华就是其一。
自卫反击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于国华便以卓越的战斗表现,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
反击战开始前,年仅23岁的于国华,刚刚在部队中崭露头角,担任122团二连的一名班长。
于国华所在的122团,承担着攻克白眼狼孟县的重要任务。
孟县,是白眼狼的重要战略据点,防御力量强大。
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于国华和他的战友们被分配到前线,准备进行穿插作战。
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切断敌人的退路,确保我军正面攻击部队,能够顺利推进。
2月16日晚上,战争的气息已经逼近。
于国华和他的战友们悄悄越过边境,进入敌方控制区。
那天夜晚漆黑无月,只有微弱的星光指引着他们前行,部队小心翼翼地穿过茂密的树林,尽量避免发出任何声响。
他们前往的是748高地,一个敌军的重要据点。
这个高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在这里布置了重兵防守。
清晨6点30分,总攻打响。
战场上炮火连天,火光与硝烟弥漫。
于国华带领的二连奉命从侧翼发动进攻,目的是占领748高地的两个侧翼,为正面攻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敌人的反击来得异常凶猛,子弹如雨点般落在于国华和战友们的周围。
面对这样的困境,于国华冷静指挥,率领战士们逐步逼近敌人阵地,他自己则冲在最前面,亲自端着冲锋枪,带领小队一鼓作气突进。
在748高地上,于国华接到命令,带领一个小队扼守一个无名山头。
很快,四名敌人向他的阵地冲来,企图占领这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
于国华毫不犹豫,举枪瞄准,几枪干净利落地击毙了其中三名敌人,剩下一人也被他的战友迅速消灭。
战斗结束后,748高地最终被夏军攻克,于国华个人一人毙敌7人,这一战让他在部队中声名大噪。
18日的下午,于国华所在的连队突然接到了一项新的作战命令,他们被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关键的7号高地。
这块高地并非孤立无援,它与周边的10号、13号高地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网。
这片高地群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被敌军形象地称为“孟地屏障”,是敌人誓死也要保卫的军事要地。
在这场战斗中,于国华再一次负伤,左臂被弹片击中。
他没有退下战场,反而继续冲锋在最前线,最终带领部队攻下了7号高地。
他的冷静、沉着,以及精准的指挥能力,使得整个连队在多次面临险境时,都能化险为夷。
战斗结束后,于国华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一级战斗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战后的122团并未急于撤回,而是选择驻扎在了滇省石县这一战略要地。
此地距离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