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是你自己画的么?”她反问道。
酒井胜子点点头。
“那就行了。”
安娜颔首,又是浅而明艳的轻轻一笑。
真是不一样——“听别人口耳相传的形容一个人,和真正面对面的和她交谈,相互微笑,感觉是截然不同。”
酒井胜子在心里想着。
不久以前,就在这层楼里,就站在差不多的位置,听着不远处办公室里父亲和唐克斯馆长的谈笑声,胜子还觉得在作品之外,艺术展览上的聊天与交际,不少皆是程式化的彼此客套。
我在哪里见过你,你又在哪里见过我。
此间种种。
无数重复的人重复着重复的台词,发出重复的笑声。
笑了一次。
便笑了一千次。
无聊、无趣且无味。
酒井胜子刚刚认为,自己已经总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规律,和伊莲娜小姐短短几句话的交谈,就让这个规律出现了谬误与反例。
纵然轮椅上的女人,和她谈的也是“我在哪里见过你”的故事。
伊莲娜小姐一开口,感觉却和自家老爸带着甜甜圈式样的牛奶与烘焙小麦粉气息的交际话语,味道截然不同。
她太漂亮,漂亮到天然便是话题的中心,有一种凛然而娇美的威严。
她太强大,强大到无需任何虚伪的客套,谈话之间,自有一种我行我素式样的真诚。
当对方那双浅栗色的眼睛,看着你,从里面流淌出笑意的时候。
任何人都会觉得,那是黄金一般珍贵且纯粹的笑意。
这样没有杂质的纯净笑容,是一个人一生中只能有幸遇到几次的东西。
她真的是在对你笑。
不带任何讨好、奉承和者矫揉造作的欢喜。
安娜·伊莲娜,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她就从不需要有意讨好任何人。
从不。
才见面了几分钟,至少有一点,酒井胜子发觉那些传言是不太对的。
生活中,伊莲娜小姐远远没有江湖流传或者视频节目里表现出来的那样难以接近。
短短的几句交谈下来。
胜子发现,人家是一个很爱笑的人,她能轻易的笑出整个城市都一同感到欢乐轻快的感觉。
“伊莲娜小姐……”胜子开口。
“安娜,叫我安娜就好了。”伊莲娜小姐笑吟吟对着这位发现卡拉奶奶遗作的画家女孩说道。
“你看了我的那幅画么?”胜子询问。
“当然。”
那天。
等底下的种种采访与合种活动都结束,游客渐少,逐渐要闭馆的时候。
安娜便独自一人行到楼下悬挂着酒井胜子作品的展台之前。
《所谓“樱花”》——伊莲娜小姐轻而易举的就看出了它是一幅构图参考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著名的反战油画《格尔尼卡》里的抽象元素,而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
那幅画是毕加索以法西斯纳粹轰炸屠杀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所创作出的超现实主义的作品。
这幅画也是类似。
不过篇幅要小的多,也要鲜艳的多。
当时正是日本NTV电视台所播出的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南京事件》获得新闻类奖项,并在日本本土引起争议的当口。
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的时候,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便营造出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受难和兽性。
而这幅作品则使用了红色、白色与黄色三种颜色。
它是鲜血、挽联和土地的颜色,也是樱花最常见的三种颜色。酒井胜子用更加印象派,也更加鲜血淋漓的直白方式,表现出了侵华日军以所谓“樱花”般的精神为名,在二战期间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灾难和犯下无法被原谅的兽行。
旁边的作品铭牌上,则引用着NTV纪录片导演的原话。
「——如果不把真相还原出来,不执着于这一点的话,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我想也算不上成为那种足以阻止战争的作品。」
“立意很好,很勇敢,也很执着。不过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十四岁的小女孩画这种宏大而残酷的议题,还带着一点点的抽象元素。难免会有一点重视画面设计重于重视情感表现的问题。笔触被你想要表达的立意牵着走,而非被你所想表达的情绪。”
安娜点评道。
她大概是真的欣赏对方。
以“安娜锐评”往日的喷人力度,伊莲娜小姐现在的攻击力,连用树懒熊的小虎牙咬你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