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恭敬地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努力提升自我,同时广结善缘,争取更多朝臣的支持。”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话锋一转:“标儿,朕闻你近日与瀚弟共同商讨应对朝中局势之策,可有成效?”
朱标正色道:“回禀父皇,儿臣与瀚王叔已商议出数条对策。一是加强情报收集,确保对朝中各派势力的动向了如指掌;二是制造正面舆论,提升儿臣在朝臣心中的形象;三是主动出击,揭露那些心怀不轨之徒的阴谋,确保朝中局势稳定。”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标儿,你能有此等见地,朕心甚慰。不过,切记行事需谨慎,不可操之过急。”
朱标躬身行礼,语气坚定:“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谨慎行事。只是,朝中虽有诸多对策,但儿臣心中仍有一虑,那便是北元残余势力。”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皱,沉声道:“北元虽已式微,但其残余势力仍不时侵扰边境,实乃我大明心腹之患。标儿,你有何想法?”
朱标转头看向朱瀚,眼中闪过一丝敬意:“侄儿以为,要彻底消除北元之患,非用兵不可。而瀚王叔智勇双全,正是领兵出征的不二人选。”
朱瀚闻言,连忙躬身推辞:“陛下,标儿谬赞了。瀚虽不才,愿为大明肝脑涂地,但北征之事重大,还需陛下圣裁。”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看向朱瀚:“瀚弟,你之意如何?”
朱瀚深吸一口气,拱手道:“陛下,北元残余势力确为我大明边患,若不根除,恐遗祸无穷。臣弟虽年迈,但尚能提枪上马,为陛下分忧。若陛下信得过臣弟,瀚愿领兵北征,誓将北元残余一网打尽。”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与感慨:“瀚弟,你之忠诚与勇武,朕向来深知。但北征之路遥远且艰,你可吃得消?”
朱瀚微微一笑,语气坚定:“陛下放心,北征之事,臣弟势在必得,定不负陛下厚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后将视线投向朱标,问道:“标儿,对此你有何看法?”
朱标躬身道:“侄儿以为瀚王叔乃最佳人选。侄儿愿全力支持瀚王叔北征,并在朝中稳定局势,确保后勤无忧。”
朱元璋闻言,终于下定决心:“好!瀚弟,朕便命你为征北大将军,领兵北征。标儿,你需在朝中协调各方,确保粮草军械供应无虞。”
朱瀚与朱标闻言,皆是大喜过望,连忙跪地领旨:“臣(儿臣)遵旨!”
朱元璋站起身来,走到两人面前,亲手扶起他们:“瀚弟、标儿,此次北征,关系到大明安危,你二人需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朕在京城等你们凯旋而归!”
朱瀚与朱标再次躬身行礼,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决心。数日后,朱瀚在京城举行誓师大会,三军将士士气高昂,誓死追随朱瀚北征。
朱瀚身着铠甲,手持长枪,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将士们。
朱瀚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坚定,声音宏亮地对台下的将士们说道:“诸位将士,今日我们齐聚一堂,为的是保卫我大明疆土,驱逐北元残余势力,还百姓一个安宁的家园。此行任重而道远,但吾等身为大明将士,当以铁血丹心,誓死捍卫国家尊严!”
台下的将士们闻言,无不热血沸腾,齐声高呼:“誓死效忠大明!驱逐北元!”声音震天动地,回荡在军营上空。
朱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身看向一旁的朱标,沉声道:“标儿,此番北征,非但关乎军事,更关乎朝政稳定。你需坐镇京城,协调各方,确保粮草辎重供应无虞。”
朱标拱手行礼,目光坚毅:“瀚王叔放心,标儿定当竭尽所能,确保前线无后顾之忧。只是,瀚王叔此行务必小心,北元虽衰,但余孽尚存,不可轻敌。”
朱瀚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与从容:“标儿言之有理,北元虽已式微,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仍需谨慎行事。不过,有你坐镇后方,我更有信心。”
两人正交谈间,一位身着文官服饰的中年人匆匆走来,正是负责后勤的户部尚书张大人。“启禀瀚王爷、太子殿下,粮草辎重已准备完毕,随时可运往前线。只是,近日天气多变,恐有风雨,需加强运输队伍的防护。”
朱瀚闻言,眉头微皱,随即下令道:“张大人,你即刻安排人手,加固运输车辆,确保粮草不受损失。同时,加强沿途警戒,防止北元斥候袭扰。”
张大人躬身应命,转身离去。朱瀚又看向朱标,继续商议道:“标儿,北征期间,朝中之事亦需你费心。特别是那些心怀不轨之徒,需严加防范,以免他们趁机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