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上官旬邑端着碗刚煮好的鱼汤钻进了陆子羽的营帐,“嘿嘿,世子爷,尝尝,这是末将刚炖的。”
“刚好,这雨水搞得人凉飕飕的。”接过鱼汤的陆子羽面露喜色,轻轻地吹着上面的热气。
“世子爷,跟您说个事啊。”上官旬邑压低了声音,“随军探子来报,有一支队伍已经尾随我们好几日了,他们没有立旗……似乎不想让咱们发现。”
“……他们有多少人?”陆子羽漫不经心的咂了咂舌。
“约莫……两万人。”
“……别管了,是御林军。”陆子羽略加思索道。
“御林军?!咱们北平军不是已经接手护送元纥使团的任务了吗?他们还来凑什么热闹?”上官旬邑有些摸不着头脑。
“应该是……陛下的意思。”转瞬即逝的霜寒在陆子羽的眼中划过,“好了,你别瞎琢磨了,做好我们该做的就行了,这鱼汤不错,让燕图南父子也尝尝。”
“……是。”上官旬邑耸了耸肩退了出去。
云京,霄和殿。
云端的太阳刚刚现身,下了早朝的朱紫权贵门就已经从霄和殿内熙熙攘攘的散去了。空落落的大殿内还站着的,就只剩下太子穆之策和常王穆之寻了。
“朕的寿辰就快要到了,礼部刚刚拟定的流程你们也听到了。你们俩谁想协同礼部一起筹办这件事啊。嗯?”宁帝饶有兴致的看着面前的两位皇子,虽然他这样问了,但心中却早已有了主意。
穆之寻便连忙向前踱步,上扬的眉眼显得别样的俊俏,削薄轻抿的嘴角微微泛起一丝浅笑,“嘿嘿,父皇您是知道的,儿臣自小就是脑子不够用,只是空有了份天大的孝心。”说到这,穆之寻又转头看向穆之策道“儿臣觉得,皇兄的能力自小便胜过儿臣,况且已入主东宫多年,如今刚摄政不久,多些历练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哼,你倒是会卸担子。”宁帝虽用手指了指穆之寻,转而一脸期许的看向穆之策,“之策,你的意思呢?”
“儿臣一切听从父皇的安排。”穆之策向前作揖颔首,浓密的眉毛下是一双闪耀如黎明般的眼睛,低沉而有磁性的声线中没有夹杂一丝的矫揉造作。
“哈哈哈,好,那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宁帝满意的点了点头,“之寻啊,你没事也多看点书,凡事要向你皇兄多请教请教,知道吗?”
“嘿嘿,是……是,儿臣记住了。”穆之寻在宁帝面前一直是这样的恭谨。
宁帝很快便让他们二人退下了,这几日他一直忙着和礼部商量寿辰的事宜,有些日子没见到慧妃了,趁着今日的空闲,他连早膳都顾不得用,便急匆匆去了绛熏宫。
霄和殿外,穆之策叫住了正匆忙下台阶的穆之寻,“之寻,你这么着急是要做什么?”
被穆之策这么突然地一问,穆之寻旋即笑了笑,“没……没什么,就是有点饿了,到现在还没吃饭呢。”
“之寻……我承认,父皇一向是有些偏袒于我了。”穆之策停顿了一下,口气中带着歉意和诚恳,“皇兄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你我同为皇子,你属实不应该一直这样浑噩下去,皇兄希望你能将心思用在正途上,无论对于你还是整个皇室来说,那种地方还是不去为好。”
“……之寻多谢皇兄教诲。”穆之寻弯腰作揖,他笑的很尴尬。
穆之策并没有再多说什么,叹了一口气便离开了。
穆之寻的腮帮微微鼓起,他看着穆之策远去的背影,眼神愈发的迷离。
燕图南说的没错,陆子羽是不会误了他们的行程的,虽然走了近一个月,可终究还是在宁帝寿辰之前赶到了。
城门之上,鎏金的“云京”二字显得遒劲有力,燕长风终于来到了这个全天下最大的都城。看着接近五丈高的城墙和鳞次栉比的角楼,燕长风知道,它的作用早已不单单是为了防御。
宽广的城门两侧,大批的御林军早已集结完毕,红色的披风在随风凛冽,威武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
城门前,队伍的最前方是几位骑在马上的将领,居于中间的那位气度非凡的老将,陆子羽认得,他是大宁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十万御林军的最高统帅—郑观。而他之所以能够坐上这个位置,是因为他便是当年平定东远之乱的主帅。
“子羽见过殿帅。”最前面的陆子羽跳下了马,向前行礼道。
郑观等人见状也纷纷下马,“世子长途跋涉,一路辛苦了,代我向老王爷问好。”郑观一脸赞许道,“记得上次和陛下巡视北平军的时候,世子还在北阳王的马背上坐着呢,看现在这身姿,可真是英雄正当年啊。”
“殿帅过奖了,当年东远之乱,殿帅亲率大军沿江而下,大破逆贼,饮马望海,这才是一等一的英雄啊。”
“哈哈哈,好了,过去的事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