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算初春,尽管寒意未退,但冰雪已渐消融,草地上开始长出幼嫩的草芽,两支军队立在原野,隔着数百米的距离相望。
这已经是比试的最后一轮,也是最关键的一轮,最能体现各自军事实力的一轮。
在前两轮,射的比试中,大秦略逊一筹,弓箭是匈奴人吃饭的家伙事儿,几乎每日都要用,就算此次挑选来的是大秦精锐,也依旧未能胜过,但在角抵的比试中,匈奴又输了一阵。
当然,头曼、椒离等人也并不在意前两轮是输是赢,那只是真正比试前的小点心,赢了更好,输了也无所谓,关键还在于这一轮。
在王离的带领下,三百大秦骑兵在马上,人和马皆不动,一种莫名的气势散开,让对面年轻的匈奴骑士不由紧张起来,仿佛他们面对的是一头恐怖的怪物。
也确实是怪物,从战国吃鸡大赛决选出的秦军,还是从中挑选出的精锐,能不是怪物?
虽仅有三百人,但从激烈的战火中淬炼而出,哪是匈奴这帮临时凑起来的联合军可比?
看到大秦骑兵如同一体,散发着不可名状的气势,而自家骑兵中却在人抖马动,头曼便知道匈奴肯定会败。
对这个结果,头曼早有预料,从他选择逼头领们都出兵时就已知道,一群混合而成的杂军怎么可能比得过大秦专程派来的精锐?
要是真想赢下秦人,他要么选自己手下的强军,要么只令某个头领出兵,而不是整一个部落大杂烩,就好比十八路诸侯讨董,还不如曹丞相一人带队。
但如果再给头曼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是会这么选,即使百分百确定能胜过秦人,他也会犹豫,何况还大概率胜不过,他需要权衡其中的风险利弊,尤其是于他自己的利弊。
赢了秦人,他确实能得到不少好处,如增长这些年中在匈奴日益下滑的威望,甚至达到二十多年前最鼎盛时,再如能知道秦人其实没那么强,他们匈奴或许可南下而牧马……
但万一输了呢?他的威望不仅会大跌,而且还会被秦人给记恨,到时都不用想能否坐稳单于这位子,还得考虑项上这颗大好头颅。
如果是当年那个雄心壮志的头曼,或许会冒着风险赌一把,然而现在的头曼已经不会这样去赌了,所以赢不赢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很多时候,觉得统治阶层都是一群精英,接收到的信息、智谋见识都超过普通人,其等做出的决策也应该相当正确有远见,可实际上,统治阶层有时做出的决策,连普通人都能看出来很蠢。
是统治阶层真的蠢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人精,很聪明,只是因为他们做出某些决策看的不是整体利益,而是个人私利。
就算某个决策好,但会损害到他们私利,那么他们也不会采用这个决策,反而会推行一个于他们有利、对朝廷坏的政策。
这也是翻阅历史,看到许多王朝在中后期衰败时,出现各种离谱决策的原因,朝堂诸公确实有蠢人,但不会全部都蠢。
头曼是如此,跟随他的众匈奴头领也是如此:有他们才有匈奴,而非有匈奴才有他们,匈奴是我家,匈奴有钱由我花!
三百精锐的大秦骑兵随在王离身后,一动不动,全像是一个模子刻出,眼神冷漠地直视对面的匈奴骑士,无悲无喜无忧,只待王离号令一发,便摧毁对手。
而这对匈奴骑士来说,秦军不动,在不断向他们传递一种压力,让他们处在一种煎熬的心理中,尤其是想到比试前,单于和头领们给他们说过的话,怨言在一众匈奴骑士心中生起。
单于和头领们是不是有病,竟然让他们在比试中不准伤人,这还比个什么,干脆向秦人认输不是更好?
而且,再看这帮秦军的装备,所着之甲一看就比他们更好,就算不用木制的武器,换成真家伙,他们估计也难破开。
幸亏本次为不伤两家和气,箭给削了箭头,武器换为木制,通过留下的白点计算伤亡,反而让他们占了点优势。
见秦军一直不动,受无形的压力煎熬,再加之心中的怨言不满,匈奴骑士越发焦躁,宛如一根弓弦被不停拉,当弓弦有尽时,人亦有。
知道不能再这么熬下去,负责指挥的匈奴将领一声令下,三百匈奴骑兵率先发起进攻。
听到军令,众匈奴骑士反而觉得解脱了,一个个跟刚出笼一样,疯狂驭马前行,什么协同,什么配合,都不讲,如果要败,那不如早点败,趁早摆脱。
见匈奴骑兵冲锋过来,王离手持一杆木枪,先高高举起,随后重重挥下,原本立在那,不动如山的大秦铁骑瞬间动了,化为一道汹涌的洪流向前。
无须王离多指挥,大秦骑兵自发在冲锋过程中找到适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