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绝对不是去公开的学校或者可以聘请老师来教的,否则是严重违反礼制。
正因为如此,对于春秋时期留名的那些德才兼备或者才情突出的女子,那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她们在有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下,居然成就历史名人,真心了不起的。
那要学多少年呢?
学习多少年其实没有规定,但春秋时期,贵族子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小学,即幼年起直至15岁时接受的教育,其中硬性规定是到了8岁,则必须上小学。
第二阶段称大学,即15岁以上的贵族子弟接受的教育。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小学一毕业,就可以升大学,不用读什么初中高中,而且不用考,全部保送。
为什么是15岁?
当时规定,男子15岁而束发,意味着长大了,那就可以上大学了。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大学,往往有几年制,如本科一般四年制。但那个时候的大学,基本没有这个概念。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不少人,胡子花白了,还在学习,但没有人会嘲笑他们。
根据周礼,小学与大学的学习场所是不同的。
小学一般在宫室南边的专用场所,而大学则一般会搬到郊外。
为何要去城郊呢?
这是因为学习的重点有变化,这就涉及到学什么的问题了。
我们现在一谈到孩子的学习,无非就是语数外政史地,至于什么艺术体育的,基本被忽略了。
但那个时候的学习,先是明确学习的目的为“文武兼备、知能兼求”。
于是就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即六种基本才能,称六艺:礼、乐、书、数、射、御。
其中礼要学五种基本礼法,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
乐要学六套乐舞,即《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书即识字教育,包括书写、识字,据说要掌握六种识字书写方式。
难道是识别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字?
考虑到当时尚没有发明纸,说不定是指写在木片、竹片、龟甲、沙面、石块、布帛的技术。
当然,这个都是虾扯蛋,是笔者的凭空一猜而已,因为实在不知道哪六种识字书写方式。
数指的是术数,据说是有九种计算的技术。
哪九种?难道是九九算术?
也不知道,可能是加减乘除这类基本算法,以及分数、负数等,反正现在听听貌似最基础,但当时应该挺高大上的。
接下来就是射,即射箭技术。
据说,当时要求的射箭技术共有五种,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和井仪等五种。
各种射术都有要求,如白矢指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指前放一箭,后三箭连续而去,要求箭箭相连等。
御指的是驾车的技术。
据说也要求达到五种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至于这些要求形象具体描述一遍,实在有点复杂,这里也就不抖书包了,因为实在抖不动了。
我们想象一下现在考驾照的那些规定动作吧,什么过龙门、单杠双杠、绕大饼等等,估计差不多。
从六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学习真的是文武均要学,而且文理艺兼备。
看来,古时当一个贵族的孩子,不容易。
所以奉劝每天羡慕着电视剧里那些王公大臣青年才俊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别看那些贵族青年不愁吃、不愁穿,高官有做大马有骑,貌似只需要泡泡美媚喝喝酒,那都是来之不易的。
你看,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之路,艰辛吧?
从这些学习内容来看,很显然,关于文的方面,应该是小学时的重点,所以可以在城内宫外组织。
而武的方面,天天要练射箭,比赛,跑马驾车等,如果再放在城内,就不合适了。
尤其是宫外旁边,吵也吵死,天子王公诸侯大臣还怎么办公,怎么休息?
于是,配合大学的,就必须有专门的练武场,即校场。
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学习场所是学校,其实学校这词,就与这个校场有关。
学校的校,就是练武的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