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音韵和谐流畅,结构对偶工整。
首联写景寄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园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末联写事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入京使的托付和期盼。
两联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转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
全诗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手法,而是直接用事实和感受来表达主题,体现了诗人豪迈坦荡的风格。
“在虢州时,岑参常常感到苦闷,这在他的山水诗中反应了出来。”
“乾元二年秋末,战乱又起,虢州临近前线,也受到了战争的波及。”
“在战争的阴云下,岑参写了不少相关的诗。”
“岑参的战争诗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基调不是悲哀的而是昂扬的,呈现出一种向前疾驰的姿态。”
“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叛军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各路大军返回驻地,岑参也随之返回长安。”
“当时蜀中正有战争,岑参走到汉中,又折回长安。”
“到大历元年二月,才又随杜鸿渐入蜀,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了。”
“永泰元年四月,原剑南节度使严武病死,其部下争夺节度使之位,内斗不止。”
“十月,一派将领郭英乂被杀,蜀中大乱。”
“后不久,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
“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参动身入蜀,到了梁州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
“大历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鸿渐平蜀中之乱,岑参随军一同出发。”
“然而,杜鸿渐不堪重任,并未平乱。”
“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贿赂,使得蜀乱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结局,唐王朝的军政实现了脆弱的统一。”
“大历元年秋七月初,岑参一行经汉川入成都。”
“大历二年,岑参也就前去嘉州作他两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
“嘉州属西川节度使管辖,而此时,崔旰经杜鸿渐保荐被任命为新一任的西川节度使。”
“岑参在他的手下任职,心情郁郁,一直很不舒服。”
“大历三年七月,岑参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罢免了,这时他到任才一年。”
“岑参被罢官后,曾先入成都一趟,在太常徐卿处吃了饯行酒。”
“大历三年冬,岑参自戎州掉头北上,又回到了成都。”
“此后他一直客居成都,尽管被罢了官,岑参也留存一丝希望。”
“但直到大历四年秋,朝廷也没有起用他。”
“大历四年十二月,裴冕寿终正寝了,岑参为他作了挽歌。”
“大约在这年年底,岑参在寂寞中于成都去世,客死他乡。”
辛弃疾:诗中之奇才岑参,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语言生动。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出征而作的七言歌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对战斗必胜的坚定信心。
诗的第一联写出征的自然环境,以君不见开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走马川是今新疆境内的一条河流,紧靠着雪海边缘,即天山山脉。
诗人用平沙莽莽黄入天来形容沙漠的广阔无垠,与雪山相映成趣。
第二联写轮台地区的风沙景象,轮台是今新疆轮台县,在走马川西南。
诗人用风夜吼来形容风声的惊人,用一川碎石大如斗来形容石块的巨大,随风满地石乱走来形容风沙的凶猛。
这两联通过对比和夸张,写出了边塞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艰险,为后面写军旅生活和战斗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第二联写敌我双方的对峙情况,以及汉家大将出征的决心。
匈奴是唐代西北边境上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侵扰中原。
金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在匈奴居住地附近。
诗人用匈奴草黄马正肥来形容匈奴人生活富足,金山西见烟尘飞来形容匈奴人骑兵扰乱边境。
汉家大将西出师一句表明了唐朝对匈奴人的反击态度,也显示了诗人对封常清将军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