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御书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485章 诗家宗祖黄庭坚(2/4)

第485章 诗家宗祖黄庭坚(2/4)

,砧声急不可缓,秋意已深,正是赶制寒衣之时。

    而秋天日短,檐外日影不长,更显出诗人细腻的写作手法。

    古代女子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制作御寒衣服,而砧声已急也从侧面表达出秋意浓厚。

    诗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无人缝补、丢弃墙角,也展现出诗人羁旅生涯、俸禄微薄的窘迫处境。

    最后一句岂念晏岁多繁霜,抒发了诗人在接近岁尾时难捱严霜寒冷,却洒脱不羁的情趣。

    “黄庭坚携全家从汴京到吉州太和县赴任,路过安徽途中他浏览了怀宁县的潜山。”

    “元丰四年,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上任。”

    “在任期间,正值朝庭加紧实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盐专卖政策。”

    “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对民众的重利盘剥。”

    “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不法官吏为了谋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

    “不顾百姓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屡屡多报数量,再高价摊卖给百姓。”

    “导致民不聊生,黄庭坚在诗作中对这一盐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元丰六年,黄庭坚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

    “元丰七年,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

    “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过泗州僧伽塔时。”

    “于塔前写了一篇《发愿文》,从此戒荤吃素。”

    “抵达德平后,当时的德州通判赵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

    “而黄庭坚认为德州镇小民贫,经不起新法的搜刮。”

    “这一分歧导致之后双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来赵挺之罗织罪名,导致黄庭坚贬死宜州。”

    “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高氏在政治上倾向旧党。”

    “她将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势力一并扫除,起用司马光为相,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二年,苏轼想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未能成功,最终黄庭坚被授予著作佐郎。”

    “苏轼的举荐遭到了赵挺之的攻击,并在奏疏中对苏轼和黄庭坚横加攻击。”

    “由于赵挺之的攻讦,黄庭坚在升迁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维持原著作佐郎职务。”

    “在接连的政治逆境下,黄庭坚已无心仕途。”

    “他先上了一道《辞免转官状》,未获准许,接着又上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状》。”

    “乞求将朝庭的恩宠转授给自己的母亲,于是其母亲被封为安康郡太君。”

    “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愿在京城为官。”

    “这一年的六月,黄庭坚的母亲病逝,朝庭赐钱物给其办丧事,他只得中断职务护母丧回乡。”

    “第二年正月到家,五月又得知叔父黄廉于京城病故,接连的打击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

    “元祐七年,因宰相吕大防在元祐四年提举修《神宗实录》,元祐七年又兼修《神宗皇帝正史》,他举荐黄庭坚与秦观为正史编修官。”

    文天祥:黄庭坚的一首佳作,用典无痕,彰显出高雅襟怀。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第二首诗开篇两句描写秋风及雨后,茅堂索索、行遶空庭。

    表现出室中空寂、访客稀少,也传达出作者屋冷孤居、仕途寂寥的落寞。

    不过虽然有点孤独,但诗人却善于苦中取乐。

    连日阴雨,池涨水深,蛙声不断。

    夜深人静,明月高悬,鹊闹枝头。

    看似孤寂的场景,诗人却独爱其幽静。

    前两联描景绘声,生动形象,饶有情趣。

    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忽然有点感慨,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

    尾联更加细微含蓄,因为处境的凄清孤寂,让诗人渴望真挚的友谊。

    可是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远隔千里,音信难通。

    诗人情感起伏不定,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对现状的不太满意,期望他日故友重逢,自己也升迁在望。

    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纵观这两首诗,作者从秋景萧瑟联想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凄清之感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

    第一首诗中秋景凄清,虽然生活艰难,但依然洒脱奔放。

    第二首写怀,诗人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执掌风云 绝世强龙 正义的使命 光阴之外 宇宙职业选手 总裁,宠妻请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