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告密的功劳,宋之问很快就被武三思调回了京城,担任鸿胪主簿。”
“就在宋之问刚刚被调回京城后不久,京城再次发生了政变。”
“太子李重俊起兵,企图诛杀武三思和李显的皇后韦氏。”
“但结果,李重俊只是杀了武三思,却没能干掉韦后,自己反倒是被杀了。”
“景龙政变后,宋之问再次发挥了自己不要脸的特长,开始巴结韦皇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
“但是,宋之问的依附,却惹恼了朝堂上的另一位大佬太平公主。”
“此后,太平公主逐渐发力,将宋之问一脚踢到了浙江绍兴去做官。”
“再次被放逐之后,这一次,宋之问似乎终于有些做官的心得了。”
“但是就在宋之问刚刚有所领悟之后,京城那边再次发生了政变。”
“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联手诛杀了韦氏,拥立李旦做了皇帝。”
“这下子,宋之问的日子更难过了。”
“因为有着之前依附二张兄弟和武三思的前科,李旦登基后,宋之问直接被远远流放到了广西。”
“又过了两年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李隆基更看不惯宋之问这种人,即位之后干脆直接下令,把宋之问赐死了。”
“就这样,一代诗坛大家,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欧阳修:宋之问巴结武则天男宠,却用20字思乡诗看哭无数人。
宋之问,字延清,生活在武则天执政的动荡时期。
他虽才华横溢,却未能坚守文人的风骨。
为了攀附权贵,不惜巴结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其行为之卑劣,确实令人不齿。
然而,历史总是具有两面性,宋之问在文学上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思乡诗,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宋之问因卷入宫廷政变,被武则天贬至泷州。
那是一个远离中原、条件艰苦的边陲之地。
在那里,他度过了无数个孤寂与绝望的日子,远离了曾经的繁华与权势,只余下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直到次年春天,他才得以踏上归途。
当他渡过汉江,即将回到久违的故乡时,心中那份复杂的情感如潮水般涌来,化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诗,是宋之问对贬谪生涯的深刻总结。
在岭南那片遥远而荒凉的地方,他与中原的亲人、朋友完全失去了联系,音信全无。
时间仿佛凝固,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冬去春来,无尽的等待与孤独几乎将他吞噬。
这两句诗,不仅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与无奈,也让人感受到了贬谪生涯的残酷与无情。
当宋之问终于有机会踏上归途,距离家乡越来越近时,他的心情却变得异常复杂。
本应是满心欢喜,期待着与亲人重逢的温馨场景。
但实际情况却是,他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
多年的贬谪生涯,让他对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害怕听到家乡的变化,害怕得知亲人的安危,更害怕自己无法融入那个已经陌生的世界。
因此,当遇到从家乡方向来的人时,他竟不敢上前询问,生怕得到的消息会打破心中那最后一丝希望与幻想。
《渡汉江》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着宋之问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谷中的挣扎与释然。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脆弱与坚强,以及在困境中对家的无尽思念。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宋之问,一个被贬谪、被遗忘,却依然对家乡充满深情的诗人。
宋之问的故事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同样不可或缺。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能够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更在于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宋之问的一生,是才华与道德的交织,是荣耀与耻辱的并存。
他的《渡汉江》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柔情与脆弱,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