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号牌的继续排队,没有拿到的都散了,该干嘛干嘛!”
锦衣卫冷冷的质问让拿到号牌的叫好,没有拿到的闹事者脸色涨红,却是无法反驳,看着明晃晃的出鞘的轻刀,只能灰溜溜的离去。
短短几天的时间,分配给各县的目标便达成了,一份份的统计名册快马加鞭的朝着北京城送去。
一份份由巡察御史、锦衣卫、巡视组、附近驻军撰写的登记过程报告等送往北京城。
到了八月中旬的时候,也就是迁移诏书发出了一个月的时间,名单便汇总了出来,
看着一个个布政司的名册,不止户部的官员了,北京城所有衙门的官员都蒙了。
朝廷给的标准是还行,但毕竟是迁移到与大明本土风土人情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按照他们的预测,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可能完成的。
且期间还要反复劝说、甚至说再增加其他措施的,结果才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还要除去诏书传递和名册回传的时间,算下来真实的时间可能只有十余天左右。
东暖阁内,袁可立和户部尚书毕自严抱着一叠奏疏,脸上满是喜色。
“陛下,大喜,迁移人数够了!”
“够了?”
正在批阅奏疏的崇祯手一滞,将笔放在了笔架上,起身站了起来,王承恩手一挥,一名小太监立刻上前递过一条热毛巾,崇祯接过后一边擦着手一边朝着软塌走去。
王承恩则是上前将龙案上的纸上小心的收了起来,与案头的一摞纸放在了一起,隐约能看见上有各种图案和看不懂的符号。
崇祯走到软榻前,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确定吗?”
“陛下,确定,不止是各州府和布政司送回了名册,各州县的锦衣卫和巡查御史都送回了宣导过程的记录,确定没有强迫且都是自愿去的。
臣粗略估算了一下,七八成以上的州县都只用了不足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征召。”
“十天吗?”
崇祯很是意外,而后眉头皱了皱:“调拨的安家费还在路上吧,怎么解决的?百姓这么放心?”
“回陛下,现在走海运基本七八天的时间就到了沿海港口,百姓们太热情,各地官府能从当地富商士绅和皇家银行拆借到的就直接先给百姓发放了,
没有及时拆借到的就先给百姓发放了号牌进行了登记,约定好再次登记时间,百姓们也都很配合。
甚至很多地方百姓完全都不在意的,只要官府开一张欠条就可以直接登记了。”
“当地富商士绅这么配合了?”
“第一这是重新拿回中南半岛、彻底同化近大明疆域,造福华夏子孙的事儿,大义所在,富商士绅何等的精明自然不会在这上面搞事儿。
否则商号可能要被百姓自发的针对了,在这一点上,西洞庭和去年挤兑皇家银行的商家都已经领教过了;
第二是朝廷的名誉和信誉,这几年无论是皇家银行还是百货供销社、以及打仗的赏银和抚恤等等,都让朝廷信誉达到了顶端;
第三点就是可能有求于我们吧,毕竟朝廷已经开了海运,明年还要开海贸,商人们只要还想在商事这个圈子混下去,蒸汽机商船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朝廷调拨的银子只是在路上,又不是没有银子,借几天而已,他们只要不蠢肯定不会在这上面不给面子的,
否则当地官员稍微给卡个三五天时间再送往工业研究院,那可能就是晚几个月的时间。”
毕自严脸上满是感慨之色。
富商士绅毫无顾忌的拆借银子给官府,这事儿放在皇帝登基之前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儿,不藏起来哭穷就不错了,还主动拆借怎么可能?
国库充足是一方面,皇帝得到的人心那更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
历代皇帝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却是选择与百姓治天下,这里不是给百姓权利,而是站在百姓一侧,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利。
以往是谁当皇帝对百姓来说都无所谓的,哪怕是灭国了,只要新朝廷能让他们吃上饭也都是无所谓的,但现在这位皇帝的所为让百姓与国家紧紧相连。
一手掌握兵权一手掌控最底层,两手都要抓,万事无惧。
崇祯自然是不知道毕自严在想什么,而是问道:“有没有统计过百姓们迁移的真实想法?”
“回陛下,统计过!”
比自然拿过一份奏疏递给了王承恩:“八成都是一年三熟能吃饱吃好,一成是认为那边有能赚到银子,多以各类工匠、手艺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