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欲来之势,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
大齐边军迅速进入临战状态,从定州北部的定风道和宝台山,到定州西部的清流关和尧山关,再到定、淮、靖三州交界的藤县和盘龙关,乃至最紧张的靖州北部,所有将帅不断加强警戒,二十余万边军将士严阵以待。
江南朝廷同样立刻做出反应,由右相许佐亲笔写就的檄文昭告天下,这位清正刚直的重臣在檄文中痛斥景帝狼子野心,以至于天下战乱不休生灵涂炭,并且表明大齐绝对不会与对方媾和,号召亿万军民与虎狼之敌死战到底。
“许相这篇檄文可谓骂得痛快淋漓,不知景国皇帝有没有头疼的毛病。”
汝阴城,定州都督府的节堂内,陆沉开了一句其他人听不太懂的玩笑。
刘元、陈循和黄显峰等文官皆非阿谀奉承之辈,李承恩、霍真、徐桂、刘隐等武将倒是觉得王爷成竹在胸,没有因为数十万景军南下就心神不定。
陆沉放下许佐言辞犀利的檄文,转而看向陈循说道:“德遵,说一说靖州北线的局势。”
“是,王爷。”
陈循来到地图之旁,有条不紊地说道:“五月初二,景国皇帝任命兀颜术为前军主帅,率领大军十六万南下进犯。五月初三,景国皇帝决意率大军御驾亲征,号称百万之众,据我等分析实际上不超过三十万兵马。”
“五月十九日,兀颜术率大军于河洛城誓师,继而往南穿过桐柏一线,正式进逼我朝靖州防线。”
“五月二十四日,景国前军先锋大军灭骨地率军两万余人,出现在靖州严武城三十里外,暂时没有发起进攻。二十七日,另一位先锋大将古里甲率军逼近藤县,于四天内发起三次攻势,皆被我军打退。”
“六月初二,兀颜术所率大军出现在靖州太康城北面。”
陈循微微一顿,对陆沉说道:“王爷,这就是目前景军的所有动向。”
“好,往后将兀颜术部称为景军西路军,以便我军将士甄别,将此事传达给刘守光和张旭。”
陆沉吩咐一句,继而看向一众武将问道:“你们对靖州战局有何看法?”
众将神情凝重,并未仓促发表看法。
从眼下的局势来看,兀颜术所率十六万大军的目标就是靖州防线,而定州军的对手便是景帝亲领的三十万大军。
光是听到这个数字,众将虽然不会被吓得六神无主,却会感觉到那种大山压顶的压力。
在前年那场浅尝辄止的战事结束后,定州军扩充了建制,拥有一营十一军合计将近十四万人的兵力。
然而定州军满打满算仍然不足景军主力的一半,这就意味着陆沉无法像以前那样,通过大范围的迂回转移支援靖州,刘守光和张旭必须依靠自身挡住景军的推进。
具体到西线战场,在张旭率三万京军北上之后,靖州守军达到九万之众,如果只是据城坚守的话,应能挡住兀颜术麾下的十六万兵马,毕竟防守总会比进攻省力。
问题还是出在前年那场仓促的北伐,考城之战以及后续的大大小小十余战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靖州都督府的实力下降得很厉害,这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很难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状态。
简而言之,靖州军暂时处于弱势,很难给景军西路军造成太大的麻烦。
“王爷,末将认为不妨以稳健为主,静观其变。”
片刻之后,汝阴军都指挥使霍真当先开口。
其余将领对他的提议颇为赞同。
陆沉不置可否,望着地图上靖州北线的形势,缓缓道:“你们认为兀颜术是一个怎样的人?”
广陵军主将刘隐答道:“回王爷,此人性情沉稳用兵谨慎,在经历过前次的失败之后,景帝依然对其委以重任,让他领兵攻伐代国,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由此可见此人不会轻易被失败打倒。此番他卷土重来,势必会更加小心细致。从景军西路军的进攻选择来看,兀颜术采取的是遥相呼应步步为营的战略,主力居中进逼太康,同时又可策应东西两面。”
陆沉颔首道:“你说的没错,这一次他充分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宁肯进度缓慢,也不会露出太明显的破绽,显然是笃定我军无法互相支援。不过,你们还是看轻了他。”
这句话让众将心生不解。
明明他们已经足够重视兀颜术,并且给予了对方非常高的评价,缘何会有看轻之意?
陆沉缓缓起身来到沙盘前站定,凝望着位于靖州北线的某个标识,陷入长久的沉思。
景帝的果决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按照最初的预估,景军应该会在秋天南下,那是最适合大举进攻的季节,而且他特意将蒲察放回去,就是为了继续挑起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