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咱们德国好啊。你看看巴西,这都打了两个多月了。”披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把报纸放在桌边,随手拿了一份递给桌子另一侧的同事,“虽然总有些头脑过热的家伙喊着要向法国人和波兰人复仇,幸好他们暂时还没机会……嗯?你怎么了?”
坐在靠窗的办公桌旁的光头德国学者似乎没有听到同伴的呼唤,他的视线和思维都被报纸上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吸引住了。巴西内战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起初没能引起他的关注,他开始定期收看相关新闻还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现在他不得不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不然他错过的重要情报足以让他追悔莫及。
在这篇二手转三手的德语翻译新闻中,一小部分篇幅被用于描述那些活跃在圣保罗等叛军中的外国志愿者。一些志愿者接受了采访,另一些志愿者则因其功绩而以化名的形式出现在了报纸上。虽然埃贡·舒勒确实觉得笔触有些夸张了,但那些惊人的战绩却让他想起了失散在世界各地的战友们。偷袭敌人以夺取人形蒸汽机甲、歼灭维修道路的施工队、救助即将被处决的不合作平民……这样的事情,也不像是普通的【外国志愿者】能干出来的。
剩下的新闻对他来说缺乏吸引力,于是光头学者便把报纸还给了面前的同事。他不动声色地低下头继续做笔记,由潦草的记录集合成的草稿象征着他过去数月的成就。人类只利用蒸汽机而步入了【现代】,舒勒要做的是填补那些并不依赖于这个底层逻辑的其他空缺。他提出了一些新奇的设想,希望能够让这个平行世界的人类更快地构建起遍布全球的信息交流网络。
四个月之前的某一天,埃贡·舒勒猛然在实验室中醒来,并发现周围的一切对他而言无比陌生。他花费了不少时间来逐渐适应这个新奇又有些古老的时代,并筹备着自己的研究计划。当他意识到他无法在一个没有互联网、连电视和电话都没普及开的世界里轻松地寻找到麦克尼尔等人的下落后,舒勒决定以不变应万变,他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同伴们很快就能做出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为此,舒勒选择了一个他自认为还算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同时密切关注着可能和【咖啡】有关的消息。不过,全世界的知名咖啡产地和以咖啡产业为主的地区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舒勒在圣保罗起义爆发时只把它当做了一次普通的兵变。类似的事情在德国——无论是在哪一个世界——也很常见,躁动不安的德军总会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并夺回失去的一切。
“安东,柏林这边最近还有什么和巴西进行交流的项目吗?”舒勒写了几个算式,粗略地计算了一下结果,而后直接把结论写在了这页纸的结尾。“法国人和美国人都在巴西投入了很多,我们应该尽快跟进。上次跟俄国人交流的那个项目,我就很喜欢。”
“……巴西?”戴着一副比舒勒更厚的眼镜的同事几乎惊叫出声,他难以理解舒勒的决定,“埃贡,你平时都在想什么啊?这一次竟然要去正在发生内战的地方……唉,不要再出这些稀奇古怪的主意了,上回你请那个姓什么爱因斯坦的人过来演讲,大家可都听不懂呢。”
舒勒心虚地低下头继续完善他的理论模型,一些零碎的思路从他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不必说彼得·伯顿了。不是魔法师也没有任何这一方面特殊才能的舒勒通过汇总大量情报,很快便从文化娱乐方面的新闻中看出了伯顿的失误(伯顿忘记考虑了马蒂亚斯·贝尔蒙多的伪装身份是个歌剧演员),但这个失误相比目前麦克尼尔等人可能遭遇的麻烦来说反而无关紧要了。他不必现在故作高深地考虑自己的失算和不同平行世界之间的细微差异对某些常识的影响,这些工作是事先就该做好的,目前再把精力放在这方面只会浪费时间。
他该做的只有一件事:尽快赶往巴西,和麦克尼尔等人会合。
“我是在经过了慎重考虑之后才这么决定的。”舒勒一板一眼地说着自己的理由,他跟任何人都会用同样的口吻谈话,哪怕和麦克尼尔或是其他战友也一样,“虽然这样说有些残酷,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况且,德国只是还没爆发战争而已,但我并不觉得隔三差五上街打架的钢盔团还有国旗团是什么很友善的组织。他们再这样打下去,我是真的害怕自己某天出门买东西的时候突然被路过的民兵打死。”
“我懂了,你要出国避风头。”同事显然会错了意,但舒勒正希望他这么想,“没必要这么害怕嘛,情况也不会比【世界大战】的时候更差了。”
不管同事怎么劝说,舒勒坚持声称自己要跑到外国去休假。待到手头的工作稍有进展后,他便立即着手写一份言辞文雅而恳切的申请书,打算以此说服研究所的负责人放他去巴西兼职做些国际性的研究工作。
不,哪怕别人不允许,他也得尽快离开了。李林的暗示向舒勒施加了和麦克尼尔同等的压力,这又使得舒勒不得不频频做出和身份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