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何为移风易俗?”
李明淳想了一会,迟疑地答道:“移风易俗是名,实在改变旧有思想。”
“没错,你能看到,张四维也看到了。他上疏有写,‘当以新文化建设新精神新气魄,以应圣天子创造的新时代。’
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
我们大兴工商,振兴经济,以求国强民富。精神气魄上,我们也要让百姓自强不息、傲然于这世界。
如此才能相互相成,达到皇上曾经说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李明淳顿悟,“督宪,你是说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同时,张四维以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
“对了。皇上做事高瞻远瞩。京师有王遴等案,江南有三大案,湖广有罢考案,几次大案下来,激浊扬清,文风为之一正,是进行移风易俗的文化建设好时机。”
“可学生还是那个疑惑,皇上为何把如此重任交给张四维?”
“不交给张四维,难道交给卓吾公?”
李明淳心有所悟,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卓吾公生性耿直,专注于学问,著书行文,十分犀利,但是‘说服人’就差强人意。”
王一鹗哈哈大笑,“没错了,子明,你这个‘说服人’点到题了。文化建设委员会主职就是说服人。
这可是张四维的强项啊!”
李明淳还是有些不解,“督宪为何这么说?”
“张四维从文藻耀世的理学大儒、文学名士,摇身变成了新学先锋。他首先就说服了自己。子明,要想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督宪说得对啊。
张四维此人极为聪慧,文学造诣之高,有目共睹。连天下文坛领袖王世贞都对其赞叹不已。
但是大家最“佩服”的还是他的灵活多变。
朝堂几次大风波,次次有他的身影,次次都能安然脱身。
这样的人,你可以鄙视他的为人品行,但是不能否认他的眼光、对人心的揣摩以及灵活的手段。
卓吾公做学问可以,但脾性如此,说服人就差强人意了。
张四维就不同了,他深知人性的弱点,非常懂得如何“以理服人”。
懂了,李明淳听懂了。
“督宪,我们现在要去给卓吾公助威,不能让他坠了气场。他是移风易俗的里,张四维只不过是移风易俗的表。”
“哈哈,好啊,你都能举一反三了。”
江夏公学,位于武昌城中孔庙附近,以前是府学。隆庆元年,推行公学私学并立,这里被改成了武昌府公学,取名为江夏公学。
王一鹗督两湖后,力行新政,拨专款扩建江夏公学,还指令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修建湖北省公学—江汉公学。
今天二月初四,黄道吉日,扩建的江夏公学正式开学。
不仅由湖北布政司右参议曹国宗主持仪式,还邀请了名满天下,礼部尚书衔领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李贽,以及诸多湖广名士,为首者正是问津书院山长耿定向。
真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身为焦点的李贽被众人簇拥着,无数的目光投射在他身上。其中就有耿定向的目光,透着难以掩盖的嫉妒和仇视。
他旁边一位男子,跟他六七分像,看向李贽的眼神里透着欣喜和安慰。
他就是耿定向的二弟,李贽的好友耿定理。
江夏公学校长李万意大声宣布:“吉时已到,请卓吾公和曹参议为江夏公学新校址升匾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