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也不是问题。
封建时代的百姓,对于朝廷的拆迁都非常配合,不会有谁对抗。
甚至根本不敢提补偿两字。
当然,朱允熥肯定不会用简单暴力的驱赶法,而是会给予补偿,并为他们兴建新的住宅。
正好借此机会,对金陵城进行翻新和重建。
重新规划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为朝廷官员兴建官邸。
以朱允熥的眼光来看,金陵城的布局极其不合理。
勋贵功臣的宅子面积极广,占据了除皇宫和皇家别院外,城中四分之三的地方。
剩下的七八十万百姓,拥挤在城中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
用后世的标准来看,整个就是一巨大的贫民窟。
卫生环境极其恶劣。
光是每天早上倒马桶的熏天臭气,就让人受不了。
这样的居住生活环境,随着人口的爆发,商业的繁荣,还会越来越差。
一旦爆发疫情,后果也不堪设想。
历史上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
后世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明朝的灭亡,与明末的大鼠疫有极大的关系。
鼠疫最厉害的时候,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
保守估计当时的北京城,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那场鼠疫。
直至李自成的大军进京的时候,北京城仍是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城市。
李自成的士兵进城后,也很快大面积感染鼠疫,以致战斗力迅速削弱,面对清军时不堪一击。
当然,明末大鼠疫是真实存在的,有大量史籍可以证实一点。
至于李自成的军队究竟受了多大的影响,却是部分历史学家的推测和估计。
事情的真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法证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封建社会医疗条件差,卫生环境也差。
唯一的一个优势是,封建社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社会。
很多地方,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这就限制了瘟疫的散发和传播。
往往会出现一个村子因瘟疫而死绝了,附近数十里外的村庄,城镇的人,却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的事。
人员固定,是天然的阻隔器。
促使瘟疫爆发后,局限在很小的地方,又自然平息。
只在战乱或是灾荒的年代,人们为了逃避战乱和灾荒,四处奔逃,才会导致瘟疫大爆发。
即所谓的大灾之年,必有大疫!
和平年代,人口的流动被限制,瘟疫就很难发展起来。
但这一优势,随着朱允熥开放商业,鼓励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而被打破。
如果卫生环境和医疗条件不迅速提高,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相匹配,那么,爆发全国性的大瘟疫,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
而且,一旦爆发,其后果就可能比后世社会严重一千倍,一万倍!
毕竟,此时的大明,没有后世社会的医疗卫生条件。
瘟疫一旦爆发,十室九空真不是玩笑!
金陵城作为京城,大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必须要整改,将卫生搞好,环境搞好。
这件事,还拖延不得。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瘟疫就突然爆发了。
每拖一天,就多一天的风险。
也正好借此机会,让百姓住上卫生环境更好的房子。
同时开展宣传教育,让老百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说,推广所有百姓喝开水!
这看似是简单的事,实际上,改变民众几千年来养成的习惯,并不容易。
何况喝开水还需要经济条件相匹配。
毕竟,将水烧开是需要燃料的。
而木柴对底层百姓来说,并不廉价。
官邸制则是为了改变朝廷大臣自建大面积住宅的弊端。
实际上,这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产物。
因为很多商品都无法由社会供应,府邸中才需要有那么多的人口,仆役。
但若任由自己发展,要彻底消除会经历一个极其漫长的时间。
新建官邸通过控制住宅面积和生活环境,来强行改变官员的习惯,由此推进这一进程的提速。
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促使社会关系变化。
让官员慢慢摆脱宗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