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段时间一直在思索自己登基之后该实行的国策,该做哪些事情而烦恼。
大致的想法和蓝图,朱允熥早已烂熟于胸。
但具体的步骤和措施,先做哪些,再做哪些,却感觉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处下手。
在与老朱写信沟通时,他亦曾提及过此事。
只是也不好说得太明白,免得老朱以为他是担负不起大明江山的千钧重担,为他过分担忧。
此际听顾盼君这么一说,朱允熥突然明白过来。
对啊!
自己要做的,其实就是这两件事。
只要做到有兵有钱,对外战无不胜,对内国库充盈,他想要进行改革,谁又挡得了?
老朱不是早就提醒过吗?
对外扩张,以此来转移内部的矛盾。
纵观历史,只要在对外战争中能获胜,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汉武帝最大的功绩,不就是北击匈奴吗?
不足之处,则是将国库都打空了。
李世民能成千古一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以雷霆手段解决了北方的边患。
而且是以极小的代价,在没有耗损大唐太多的国力的前提下。
大明对外征战,战无不胜。
当年李靖从阴山小道,以三千骑兵突袭突厥王庭,击溃突厥数十万大军,自此奠定了大唐初期的繁华。
试想,若是突厥没有平定,大唐一直困于与突厥的战争中,连绵不断,若没有辉煌的战绩,那还有个屁的盛唐啊!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
便是历史上的明朝,也是既败于财政,也败于边患。
自己如今手握当今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又掌握着大明银行,首先该怎么做,不是很显然的事情吗?
又何必畏手畏脚,踌躇不前?
须知朱棣五征漠北,都没有得全功。
可自己轻飘飘的随意一战,便平了北元。
这对大明而言,影响是何等之大?
要知道后世的大明,可是被北方游牧部落搞得始终难以安宁。
到最后加征三饷,不还是为了边防吗?
他还未登基,就已经解决了这个对大明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
只不过,打得太轻松,太容易了,以致于大家的反响没有那么激烈。
这大概就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了。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对外征战能不断胜利,对内的改革就不是问题。
“朕明白了,谢谢皇后。”朱允熥心中突然升起豪情万丈,吩咐道:“摆驾御书房。”
“即刻召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勋贵宗亲,并各部堂官,侍郎,入宫议事。”
旁边的太监连忙领命。
圣旨很快下达。
官员们接旨的时候,皆是吃了一惊。
一般而言,皇帝大婚,都会罢朝三日。
毕竟新婚燕尔,也要多多温存一番。
没想到,当今天子,竟如此勤政。
很快,官员们便陆陆续续赶来,皆站在御书房外等候。
房内,朱允熥正在命几名翰林,草拟圣旨。
御书房外,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此时让我们赶来宫内,却不知究竟有何事啊?”
“谁知道呢?不过陛下自当储君时,便锐意变革,如今登临大位,恐怕是要励精图治了吧。”
“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既已登基,朝中的官员,也该换一批新面孔了。”
“这么快吗?陛下昨日才举办的登基大典啊!”
许多人深感不安。
新皇登基,重新调整朝廷的官员职位,这是惯例。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不过,大多数也会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段。
至少会有一两个月光景。
官员可以趁这段时间,四处活动,打探消息。
若能谋进,自然更好。
否则,便退而求保位。
实在不行,平安落下,体体面面的告老还乡,那也勉强能接受。
似今日这般,连半点风声都没有,骤然召来议事,大臣们无论是谁,心里都有几分不安。
“让勋贵宗亲都赶来,怕不是要宣布出海令了吧?”
有人这样猜疑道。
出海之事,已然传了很久。
大家估摸着也该实行了。
“但愿是吧。”有人接言道:“只怕还有不测风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