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种飞行器也有缺点:
首先,天气适应性劣势,由于地面效应依赖平整表面,当水面上波浪较为剧烈时,地效飞行器难以保持平稳且安全的近水面地效飞行。
其次,地效飞行的高度约束,地效飞行器需要尽量紧贴水面以获得更高的运载效率,这限制了其飞行高度,影响了其在复杂海况下的性能。
再次,机动性能差:地效飞行器在高速低高度飞行时机动性能很差,转弯、爬升一旦做的过大就会导致失控,无法有效避开障碍物。
最后的问题,地效飞行器设计理论不成熟,整个航行过程中大都处于非定常飞行状态,空气动力原理十分复杂,对飞行器操稳特性的控制和操纵面的设计带来很大的难度,我们需要探索。
但海军研究所和空军研究所都建议进行投入,如果我们能成功,将得到两方面的长足进步:
第一,17000公里的航程,8000公里的巡航半径,能够让我们得的一个巨大的军事覆盖半径。两架这样的飞机,一架装载军队,一架载油,能够让我们得部队直达美国西海岸,从未建立起真正的军事威胁。
第二,平时这种飞行器可以用于沿海快速运输,这种飞行器的飞行费效比,比大飞机节省30%,能够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上建立起一支大型海上快速运输机队,长期使用成本比大飞机要低的多。可以极大加强我们跟海外行省的连接速度和强度。”
最终,中央通过了研制计划,第一批生产三架。
经过一年的制造和地面起降测试,这架装有八台电控大飞机专用的斯贝发动机的大家伙,今天将第一次进行长距离水上起飞和降落。
步谈机里,地效一号的试飞团队,说道,“全部设备正常,请求起飞!”
飞机上,黄老看了看孙子涵和蒋尚志,二者点点头,他拿起步谈器,说道,“起飞!”
透过盘旋侧飞的飞机机窗,海面上的巨物发动机开始点火,八台斯贝发动机开始点火。
所有设计团队分为两波,一波二十人随试飞团队,随机飞行;另一波在码头上进行无线电联络,并通过计算机收集和监控所有传感器数据。
十点一刻,飞行器的船底开始离开水面,擦着水花,劈开浪花,渐渐飞起。
机身下的二十个微型雷达侦测点开始工作,它们会实时反馈,飞机距离水面的高度,专用计算机飞控系统会根据数据自动调整飞行姿态。
“五米!”
“十米!”
“十五米!”
步谈机里,回报着计算机语音。
飞机在右侧的碧蓝天空中,一直随着地效飞行器同步飞行,他们能看到大型飞行器,在碧蓝海面上掀起的一道巨大压力下,产生的白色航迹。
“进入经济巡航速度,时速500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正常,油耗数据正常!各飞控反馈数据正常!”,地面监控站汇报。
“保持经济航速,飞行三十分钟!”,黄老的心情激动,这是一次航洋运输的变革。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停止,飞机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只是默默的看着这架劈波斩浪的巨物,在大海上一往无前。
“提升高度到三十米”,黄老在半个小时后下达命令。
飞行组在仪表板上,将高度控制杆向上拨到三十米的高度。
计算机飞控开始调整飞行器翼面,飞机在一点点拔高,海面的航迹变得极小,但盖世能够观察到。
“飞行高度三十米,巡航速度500公里,飞行控制系统一切正常!数据反馈一切正常。”,地面数据反馈。
这一天,这架飞行器,分别测试了15米,30米,60米,90米,四种高度的海面地效飞行高度。
最后,直接拔起,飞向长空,以8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6000米高度飞行。
最后,在空中回转,慢慢降低高度,进入地效飞行状态,在威海的外海降落在碧蓝的大海上,船体贴近海面时,掀起巨大的浪花,稳稳的停下。
这一刻,飞机上,飞行器上,地面控制台,欢声雷动。
码头上全是欢呼的人们,他们挥舞着手臂,迎接着远处慢慢靠岸的大家伙。
很多人潸然泪下,很多旧日本团队的工程师,趴地痛哭。很多人走上去,将他们扶起,给予拥抱。
科学本身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和伟大工程本身值得所有人尊重。
一位旧日本工程师后来在日记里写到,“东亚本来同源,或许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回自己的根脉,我们是徐福的后代,落叶终将回到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