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决定了政策,老朱农民出身,觉得自给自足就挺好,没必要和海外打交道,关起门来过日子就行了,当然,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只是那个原因到现在还没有发生。
老朱实在不理解,周宣为何一定要让大明的臣民出海探索,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也只能求助于刘基了。
“伯温,你觉得出海对大明是利是弊?”
刘基沉吟片刻之后,说道:“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老朱眉毛一挑:“详细说来。”
“臣认为,大明虽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却也不是应有尽有,海外或许有我大明不曾拥有的东西,若能取得,对大明自然有利,另外,臣听周宣偶尔提起,出海是为了大明百姓。”
“此事咱也听说过,这小子在国子监上课的时候,给老四讲过,说什么在万里之外的土地上,有亩产三十担的粮食,这话听听就算了,天下哪有这样的粮食?”
朱元璋以为周宣是为了忽悠朱棣出海,才故意这样说的,祖上八辈子都是种地出身,没听过亩产十担的粮食,三十担,那简直就是神物了。
刘基却摇头说道:“陛下此言,臣不能赞同,周宣所提言论,虽然很多匪夷所思,但事实往往证明是正确的,正如他对臣和凉国公的评价,若没有他的提醒,臣只怕没几年好活。”
他已经开诚布公了,明确告诉老朱,自己是在自污,因为不想成为文臣的领袖,所以也就不要猜忌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大家心知肚明是一回事,刘基亲口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态度问题,他能把话挑明,这才是做臣子该有的样子。
“既然伯温都把话说开了,咱也就藏着掖着,说实话,如果蓝玉和你依旧没有改变,咱真有除掉你们的想法,不过现在你们可以放心,咱以后也不会动那心思。”
心结打开,刘基感觉轻松不少,说道:“或许世上真有亩产三十担的粮食,如果大明不取,将来被别人取了,那便是大明的损失了,所以臣建议,还是按照他的构想去做。”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此事等那小子从云南回来以后再说,还有一件事,改土归流,你看看他的建议如何?”
刘基仔细阅读过日记上的改土归流政策,不由得拍案叫绝:“此策甚好,万岁,若能按照改土归流的政策实施,土司的瓦解将不可阻挡。”
所谓改土归流的核心思想很简单,让土人得到好处,但得到好处的地方必须是朝廷,而不是当地土司,这样土人会感念朝廷恩德,逐渐脱离土司系统,纳入到大明子民的行列。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很难了,通常朝廷物资都是下发到土司手里,由他们再往下分发,这就给土人造成一种错觉,他们需要的东西,都掌握在土司手里。
正因为如此,土人才不敢脱离土司,也就造成了西南不时发生叛乱的局面。
不是土人不想过安稳日子,而是土司一声令下,他们不得不遵从。
但改土归流有一个很难推行的问题,那就是土司掌控了所有基层的职位,而朝廷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基层官吏,何况也没多少人愿意去那些穷山恶水的地方。
这里的解决办法周宣没有明说,因为烟草生意还没有形成产业,一旦产业形成,原本穷山恶水的地方,瞬间就会变成金山银山,无数人削尖脑袋也要往里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小子确实有些想法,不过大明初定,人力财力有限,怕是很难完成他的构想啊。”
“万岁,臣觉得可以徐徐图之,只要不操之过急,十年二十年内就会看到成效,说句大不敬的话,这一代人未能完成,也可由下一代完成。”
对于刘基的想法,朱元璋表示赞同:“西南虽不是富庶之地,却依然是大明的土地,当地土人也是大明的百姓,此策倒是可以推行,不过说起这下一代.......”
老朱沉吟片刻,说道:“这小子批评咱的分封制,他觉得藩王不应该存在于大明,而是应该将皇室子孙派往天下各地,让他们自己开疆拓土,你怎么看?”
周宣的想法和刘基不谋而合,作为顶级智者,刘基哪里看不出来藩王存在的弊端?
“臣觉得藩王在封地拥有兵权,本就是不稳定的因素,何况藩王的存在,会阻碍当地官府史政,而且也是大明的负担,所以周宣的提议,臣举双手赞成。”
老朱微微点头:“只是有一点,那小子没有考虑到,咱是做父亲做爷爷的人,难道真要狠心将子孙丢到海外去受苦?”
“万岁的子孙自然是人中龙凤,想来建立政权是手到擒来的事,这样大明不但没有藩王的困扰,还能在天下各地建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