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却能与他这样的升斗小民一同蹲在田埂,更是将民生大计安排于自己。
读书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无非如此!
王老汉携红薯种植经验奔赴沂城,开始教导山民种植红薯。
沂水县丞徐白海同样一路跟随,亲自下地培育种苗,带领新来流民将红薯苗一点点安置在山间。
寒风凛冽,粮种遍布,如今是崇祯三年,一月末尾。
落石村,昔日缙绅虞家跋扈之地,如今气象一新。
砖石垒起,占地颇广之地,便是民部新规划棉花作坊。
魏昶君刚刚步入作坊,便听到弹花弓声响接连不断响起。
工人以弹花槌敲击弓弦,棉花逐渐松软。
有工人用磨盘压制弹好的棉花,随后则是流入下一个环节。
直到后续,开始制作棉衣棉裤。
流水线模式的工厂,已经开始出现雏形。
魏昶君母亲程氏负责此地,也在汇报。
“棉花原料大部分是在周边地主家,或是莒州坊市购买。”
“如今材料并不多,前些时日流民愈多,也需要大量棉裤,棉袄,军中还需要棉甲,百姓也需要棉鞋才能在这等寒冬下地。”
昔日唯唯诺诺的妇人,如今愈发干练,一一指出当今问题。
听闻母亲开口,魏昶君点头。
“接下来,可以种植棉花了。”
弓弦声响中,魏昶君踱步思索当今局势。
棉花作坊需要棉花,火器营需要开矿,至于红薯与土豆已经摊开,不必操心,南洛土豆粉也在莒州打开市场。
接下来,需解决主要问题。
“周愈才,安排民部张榜各地,蒙阴县民在城外种植棉花,村镇百姓在各地种粮,用以互补。”
周愈才点头,县衙流程商议完成,翌日。
锣鼓声响中,县衙官吏纷纷抵达各商族及百姓代表身边,商议带领棉花种植,粮食种植互补流通事项。
蒙阴城内商人并无异议,思索片刻后,布庄管事,米铺主家等代表纷纷点头。
村镇乡老,里正等更是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破鞑奴,除缙绅,如今魏昶君威望遍及蒙阴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