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长和奇兵又去了热闹的小市场,街两边的小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只见地上铺着一层黑色的毡布,上面摆满了各种小饰品,帽子、围巾等五颜六色的。还有各种颜色的大小瓷器,以及各种钢笔和字画。这些东西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营长花一块钱买了一支钢笔,并挂在胸前的衣服兜上。奇兵转来转去也不知道要买啥,最后营长买了一顶帽子送给奇兵,奇兵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随后两人又买了点小吃,边吃边遛,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招待所。
包头市县城的人,他们的穿着一部分和其他城市没什么不同,而另一部分却保持着蒙古族特有的装束。尤其是乡镇及那些蒙古包的牧民。他们头戴毛绒绒的大圆帽,穿着肥大的服装,腰间围着各色的速带,脚下穿着一双长靴。穿这种衣服的人都是长发,而且都是梳成一绺一绺的。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打扮,他们大多数都以放牧为生。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原有民族的生存习惯。他们住蒙古包,整日骑马放牧,吃牛羊肉,喝羊奶茶。日子倒也过得安逸。这些牧民的子女大多是子成父业,极少数的人才会让孩子去上学。大多数人将孩子留在身边,心想只要他们平安长大就好。至于走出蒙古包,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就不必了。
这几天赵红军和王刚两位干事正在麻池镇统计年满十八周岁男青年的数量。麻池镇下面有三个村子,据统计古城村有三位青年,沃土壕村有二位男青年,武家村有五个男青年。双龙镇下面有三个村子,西浴村两个男青年,素洛湾村有五位男青年,伏岭村有三位男青年。另外还有百灵庙镇和其它镇的。两位干事对这些男青年,做了详细的统计,以便回去向部长交差。
几天过去了,就在奇兵和张军医到下面村子里做新兵筛选的前一晚。营长特意嘱咐奇兵,让他打听一下有没有一位叫乌兰托邦的人。奇兵谨记此事后,便和张军医坐车出发了,首先来到麻池镇,他们此行也是由两位干事带路,并且由专人开车。到目的地后,赵红军让镇长将所有登记的男青年一并集合到镇上。约半小时后,各个村子陆续将男青年送到。此时麻池镇大院里,一共聚集了十几名青年。奇兵一眼望去,只见这些男青年都穿着肥大的服饰,头戴毡帽,毡帽下是乌黑的长发,并且梳着各种小辫子。他们个头不小,身材有的魁梧,有的瘦弱,虽然那张脸黝黑粗糙,但那份朝气蓬勃依旧可见。由于他们从小就会骑马,所以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随后麻池镇长对这些青年宣讲当兵如何好,以此鼓励大家参军的积极性。镇长讲完后,由奇兵逐一对这些报名入伍的青年进行年龄核对,以及对家庭的背景调查等等,合格的再由张军医对他们进行身体体检。最后敲定入伍的名单。虽然奇兵是第一次出来征兵,但营长嘱咐的征兵细节和要领,他可是牢记于心。再加上他上过步兵军校,也略知一些征兵要领,所以这次征兵任务,奇兵赶得也是得心应手。奇兵和张军医,及两位干事在麻池镇一直呆到傍晚,才辞别镇长,坐车回到市招待所。
第四章
又过了几日,奇兵和张军医在包头市下面的乡镇及村子里,马不停蹄的穿梭着。今天他们来到百灵庙镇,据说该镇在康熙年间,达尔罕贝勒在此建庙,始称贝勒庙。清乾隆四十年间(1781年),赐广福寿。后称百灵庙。1936年2月和同年11月先后爆发的百灵庙武装抗日暴动和百灵庙战役曾震撼中外。奇兵和张朝(张朝就是张军医)到达百灵庙后,张朝一脸兴奋的说:“七班长,你听说没有,百灵庙曾是革命圣地,据说当年康熙率兵攻打咯尔丹途中,就在此庙休息过!”奇兵也激动地说:“我昨天也听说了,没想到咱俩来到革命胜地征兵了,这真是一件让人无比骄傲的事!”两人意犹未尽的相视一笑。这时百灵庙镇长已来到他们近前,满脸堆笑并热情的说:“远方的客人,欢迎你们啊!”奇兵和张朝赶紧向镇长敬礼,随后奇兵笑着说:“感谢您对我们征兵的大力支持,只是今日我有一事相问。”镇长笑着说:“同志有什么事,就请问。”奇兵思绪片刻问道:“请问镇长,你们这或者村子里有没有一个叫乌兰托邦的?年龄大概在四十岁左右?”“乌兰托邦,乌兰托邦。”镇长嘴里一直念叨着这个名字。突然镇长转过身子对着奇兵说:“噢,我想起来了。”奇兵一听,三步两步凑近镇长面前,急切地说:“镇长,您认识他?”“他前年已经死了。”镇长语重心长的说。“死了?咋死的?”奇兵一脸惊讶的问道。镇长一脸无奈的说:“乌兰托邦从退役回来后,就剩下一条腿了,日子过得实在艰难,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残疾人,所以他一直是孤苦一人。平时也以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