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找周进宝当然不是要承包什么工程和采购项目来捞油水,而是另有用意。
得益于周文前两年跟校长的进言和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校长决定在上海和南京之间设立两道国防线。
国防第一线主要由淞沪线、吴福线(吴江至福山)、锡澄线(无锡至江阴)构成的永久国防工事组成。在保卫上海南京、掩护上海前线部队退入内地持久抗战等行动。
第一道吴福线北起长江南岸的福山,向南经常熟、苏州、吴江、嘉兴到杭州湾北岸的乍浦,系保卫首都南京的第一道防线。
国防第二线,即无锡“第二道防线”,由锡澄线构成,北起江阴要塞,南至太湖边重镇的无锡,作为首都南京防御的国防第二线。
虽然现在两道国防线的总体规划和名字都跟历史上一模一样,但是其内容和质量,以及军委会的重视程度,都不能同日而语。
首先是建设的时间,历史上是1935年才开始建造,时间短、工程监督不力,导致很多所谓的永固型防御碉堡和工事都是豆腐渣工程,甚至很多工程在大战来临时都未能完工,建成后也缺乏管理和维护手段。
更让人无语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应急方案,导致很多新调来的防御部队根本来不及熟悉工事就匆匆投入战斗。很多碉堡的大铁门被紧锁找不到钥匙,也不知道找谁要钥匙。
等好不容易砸开了大门,却是看到里面积水太深,士兵根本无法进入,而此时日军的进攻已经近在眼前。
而且,施工时的各级监督缺乏专业经验,只考虑严格按照图纸来进行,而图纸又是参照当时并不精确的地图来设计,自然就出现一些违背军事常理的工事和防御阵地。
周文记得后世资料纪录中,有这样一段当时国军高级将领的总结:“平地上的工事多数是孤单单地突出于地面,未利用地形地物背景。在有坟堆和小高地的地方,没有尽量将工事配置在高地侧斜面或反斜面,而是建筑在高地附近的平地上。”
“有的机枪工事建筑在山顶上,射孔很大,只求射界广阔,未虑及易被敌炮击毁的后果。也有的工事建筑位置较低,或因原有基础不固而下沉,势将影响火器的射程。机枪工事往往限于地形条件,不得不建筑在地面上,不够掩蔽……”
防御工事的不合理,必然就导致其作用大大降低,很多本来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事和碉堡,在战斗初期就被日军摧毁。
更为关键的是,原本应该配属在国防线上的精锐部队,基本全部被调到上海这个绞肉机战场,而新调入的部队人数少、战斗力弱,对国防线的地形和布局不熟,甚至就连简单的演练都来不及作就投入了防御作战。
就是这些因素和当时上海方向全军溃败造成的混乱和影响,使得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两道国防线没有起到大的作用,仅仅14天时间就被日军攻破,从而导致南京外围全线失手的悲惨结局。
但现在,校长好歹还是听进了周文的部分进言和建议,于1934年就开始建造国防线,并且得益于周文的贡献,校长手上的资金比历史上充足得多,自然在建造的质量和进度上也要快一些。
而且校长也知道民国军队的现状,中饱私囊和大肆贪腐的现像比较严重,他就采用了周文的意见,每一段工程都由驻守该段防线的部队来进行监工,然后再由德国军事顾问团的专家进行检查和验收。
出现不合格的工程,直接追责驻守军队的军事主官。
在这种情况下,施工的效果和质量就基本能得到保障。
反正将来利用这些工事跟敌人拼命的也是你们,你如果不顾大局和自己部队的安全,要钱不要命,那我也没办法了。
而且还有一个让周文感到欣慰的消息是,据张长官透露,国防线的驻守部队已经基本确定下来,其中包括有御林军之称的88和87师为首的五个德械师并配属相应的其他部队,总兵力近20万人。
而且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在张长官的提议下,一致通过了战争期间国防线驻守部队不得轻易调动的决议。
这样一来,这两条花费了巨资打造的国防线,才真正拥有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当然,周文也知道,以那位校长的尿性,到时候情急之下会不会孤注一掷将这些部队也调上前线,那就不是周文能够控制的了。
反正他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的极致,后面事态的发展就只能看老天爷怎么安排了。
现在国防工事已经修到了长江边上,周文也就福至心灵,想安排一个后手。
当他听到周进宝介绍东西两个正在施工的碉堡时,就插话问道:“进宝大哥,这两个碉堡跟凤仪门的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