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别说在世人眼中,除了少数封为公侯的大将之外,将领都是野蛮人,天生便低懂圣人之道的文官一等。
他们又哪里愿意自贬身份呢?
场中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朱允熥目光从众臣脸上扫过,道:“诸位爱卿皆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之人。”
“若军务处真有那么大的危害,相信诸位爱卿都会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如今既然不愿,那想来军务处也没那么大的危害。”
“此事就这么定了吧。”
他不待众臣再开口,又话锋一转,道:“军务处新立,下设机构众多,需要的办事官员不少。”
“军中将领,大多识字不多,文化不够。”
“军务处下属机构办事,还是需要有文化的。”
“朕决意,从国子监、大明军事学院、以及各省举子当中,挑选熟读兵书,精通兵法之人,入军务处做武官。”
“一来正好补充军务处的官员缺口,二来嘛,他们毕竟是读书人,饱读圣贤书,知晓忠君之道,也正好可以节制武官,以作制衡。”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呢?”
下面的文官们一听,顿时一个个皆松了口气。
还好,陛下还是向着他们文官的。
将那些人安排进了军务处,那文官们岂不是仍压武将一头吗?
“陛下圣明,臣等对此无异议!”
众官员纷纷表态。
朱允熥嘴角微微翘了翘。
对于这些官员们心中的算盘,他早已是了如指掌。
他们还以为那些国子监的学生、各府举子都是“自己人”。
却不知入了军务处,是要转武职的。
愿意转武职的人,必然与他们不是一条心的。
何况,人事安排的大头,还是大明军事学院的学生。
毕竟,他们才是真正的懂兵知兵之人。
国子监的学生和各府举子,除非真的精通兵法,否则,肯定会在入职的考核中筛选下来。
那时候,就不能怪他这个皇帝没有给机会了。
顺利将军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提拔起来,安插到军务处各处,牢牢掌握军权,才是他此举的真正目的。
“那就这样吧,诸位爱卿都退下吧。”
“以后有什么建议,都向政务处进言,不必再来见朕了。”
朱允熥旋即下了“逐客令”。
政务处既然已经成立,那就要帮他挡枪背锅。
自己躲在幕后就好。
如此一来,朝廷大臣的压力和矛盾,便都转移到政务处和政务大臣身上了。
他这个皇帝,可以稳坐钓鱼台,坐看风云起落。
不会轻易得罪官员。
下面的官员要骂人,也都是骂政务处的政务大臣。
而他这个天子,仍然能有一个好名声,并被很多大臣寄予厚望。
这是很简单的驭臣之道。
朱允熥自穿越后,一直在研究,对此已颇有心得。
当然,为了防止政务处阻塞消息,他还会特意准许一部分大臣可以上密奏。
凡密奏一律绕过政务处,直达御前。
只不过,密奏不轻易使用,也不是每一个大臣都有资格。
除此之外,便是军务处的情报处,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再加上老朱交给他的检校和锦衣卫打探消息,三大情报来源分别汇报信息,也不用担心掌控不了大权。
相比谋略和手腕,朱允熥更相信制度的力量。
设计一个好的制度,让自己不费力气的掌权专政,让消息不致蔽塞,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谋略和手腕,只能作为制度不足,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补充。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明,要请示陛下。”
一名文官出列道:“陛下让文归文,武归武,使用兵少了许多掣肘,有利于军队对外发动战争,但如此一来,军队驻守一地,不司治安之责。”
“臣只恐地方官府的差役,不足以威慑刁民。”
“且各级地方官吏,乃至都察院御史,皆在军事系统之外。”
“对领兵之人无制约之法,更无问罪之权。”
“万一有变,只恐将领们未必愿意全力出兵平乱。”
“若等上报政务处,再行协调军务处,为时已晚。”
“俗话说,兵贵神速。”
“可若文武分开,驻军不管地方事,则势必拖延时机。”
“此中情由,